葡萄園里的烽火臺
來源:西鴿酒莊
葡萄園里的烽火臺
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(xiāng)
你知道長城有多長
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(guān)的冷月
它一頭連著華夏兒女的心房
……
來到西鴿酒莊的地界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巋然屹立的明代烽火臺。600多年前的烽火狼煙早已熄滅,如今與烽火臺靜靜相守的是西鴿酒莊新栽種的葡萄園。生機勃勃的田園新綠與飽經(jīng)風(fēng)霜的黃土高臺形成巨大的反差,將烽火臺襯托得更為雄偉壯觀。西鴿酒莊選址之初,對“風(fēng)土”的考量不僅限于土壤和氣候,也格外珍視土地的人文和歷史價值。明代長城的烽火臺遺址是古人留給西鴿的珍貴禮物,見證著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,有很多未知的過往值得去追溯,去了解。
冬季,埋土沉睡的葡萄園與烽火臺

春季,展藤萌芽的葡萄園與烽火臺
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居黃河上游,北倚賀蘭山,南憑六盤山,素有“塞上江南”的美譽。寧夏古長城遺跡遍布境內(nèi)南北,是中國長城遺跡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(qū)之一,總長度達1500公里。這些長城在黃土大地蜿蜒起伏、烽燧相望,時間跨度從戰(zhàn)國、秦漢直至明清,因而寧夏也被稱為中國的“長城博物館”。“一帶山河萬里墻”,是古人對寧夏壯麗山河風(fēng)物的形象概括。
寧夏的長城有兩點令人稱奇,其一是自治區(qū)北部區(qū)界幾乎和長城重合,說明寧夏作為多個朝代的軍事前線,在歷史上的戰(zhàn)略地位極為重要;其二是歷代的長城走向與一條條年均等降水量線非常接近:從西周到秦漢,長城從400毫米等降水線,也就是農(nóng)耕與游牧分界線附近一直向北推進,直到黃河邊與200毫米等降水線重合。之后隨著國力的變化,長城不斷的向北推進,并被一次次的重新修繕加固,在明代達到規(guī)模和長度的峰值。明長城東起鴨綠江,西至嘉峪關(guān),總長度達到六千多公里,是名副其實的“萬里長城”。

寧夏固原戰(zhàn)國秦長城遺址
寧夏三關(guān)口明長城遺址
西鴿酒莊葡萄園里的烽火臺,也恰好在200毫米等降水線上。降水稀少不利于大部分農(nóng)作物生長,卻非常適合頑強的釀酒葡萄:強大的根系在貧瘠的土壤中越扎越深,以獲得營養(yǎng)和水分,用這樣的果實釀酒,其單寧也更為強勁,大自然的強大力量在葡萄酒中得以延續(xù)。
葡萄根系示意圖
還記得“烽火戲諸侯”的故事嗎?西周幽王昏庸無道,為了博妃子褒姒一笑,不惜無故點燃烽火臺上的狼煙,召喚戍邊諸侯前來救駕。豈不知“君無戲言”,周幽王逐漸失去民心,最終假戲成真亡了國。烽火臺是“萬里長城”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又稱“烽燧”、“烽堠”。“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(zhàn)幾人回”,不難想象,為了保家衛(wèi)國,曾有無數(shù)戍邊將士在此拋頭顱、灑熱血。在烽火臺下追古思今,任思緒飄向遠方,不知你會想起怎樣的故事……
超級月亮下的烽火臺
“不到長城非好漢”,很多人聽過毛主席的這句詩,卻不知詩中所指的長城其實不在北京八達嶺,而是寧夏境內(nèi)固原附近的長城,選自1935年毛主席帶領(lǐng)紅軍長征時翻越六盤山時所作《清平樂-六盤山》。寧夏境內(nèi)的長城分布在沙漠、丘陵、高山與黃土高原的溝壑峁梁等地帶,自然條件險峻。除幾個重要關(guān)隘以磚石修砌外,絕大部分因地制宜,以夯筑土墻為主,因此大量墻體嚴重風(fēng)化,極為脆弱,亟需更多的關(guān)注和保護

如果您有機會來到西鴿酒莊,歡迎到葡萄園里的烽火臺去看一看! 參觀的同時,也請您自覺保護歷史古跡,不要攀爬烽火臺以造成墻體破壞,將更多的美好留給子孫后代!